事项:
我们于9月01日举办了“国信银行家沙龙”,邀请人民银行信贷管理方面专家与投资者进行了交流。
评论:
货币政策没有转向。央行仍然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不会有信贷额度的控制,目前连信贷规模的指导性意见都没有。专家个人认为半年内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的可能性很小,央行倾向于用市场化的手段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
目前市场化的微调就可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去年第3季度开始央行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考虑到经济下行的风险和海外银行惜贷的状况,央行对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定调是“宁大勿小”。但商业银行的信贷数量爆发性增长超出央行预期,央行正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和货币传导机制的研究。所以现在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然的,“适度”强调是的货币信贷的可持续性,避免信贷总量的大起大落。
我们的观点:政策寻找平衡点。短期内信贷继续大量投放必然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复苏,尤其是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然而这有可能带来未来大量的不良贷款和通胀压力。这就是中国经济目前利益和未来利益的矛盾。我们认为,近期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表面上的冲突表明政府在寻找政策上的平衡点。政府正在目前利益和未来利益之间寻找政策的平衡点。
在经济复苏迹象较明显时,政府开始重视未来的风险,加强银行监管力度。同样,但经济出现反复时,政府又会重视当前的利益,对政策进行调整。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是:类似上半年宽松政策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也不会迅速紧缩,政府会不断地根据经济状况进行调整,在政策方面寻找平衡点。银行监管政策也可以“微调”的,监管当局在政策执行力度和推出时间上都是有弹性的,目前市场对银行股的反应有些过度。
8月后新增信贷数量会下降。专家认为8月份后新增贷款与上半年相比和去年同期相比都会下降。主要原因是:1)上半年放款规模不可持续,商业银行为了“讲政治”和“讲面子”(市场份额),竞相增加贷款,有些既不正常也不合理。
2)上半年商业银行营销力度很大,储备项目大量减少,同时银行主动放款和超额放款的现象较普遍。真实的贷款需求在减少。3)银行资本金的约束。超额放贷后,许多银行面临资本金的约束。4)监管力度在加大。目前监管当局正在加强银行资金流向的检查,例如股票市场。5)一些银行也在主动收缩。银行在上半年大量放贷,信贷审查和风险控制都有所放松,在粗放经营后银行自身也有顾虑,心里没底。
根据现有公开数据和我们的调研,我们认为8月份的新增贷款在2000亿和3000亿之间可能性较大。
信贷资金能支持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经验数据表明历史上我国的贷款新增1%支持GDP的0.5%左右的增长,而今年贷款新增1%仅支持GDP的0.25%左右的增长,表明银行信贷资金可能没有完全流入实体经济。所以,即使下半年信贷增速缓慢,存量的信贷资金仍能支持经济,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空转资金的利用。空转资金是指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后又存入银行,而未投入实体经济中(根据我们的草根调研,空转资金占今年新增信贷资金的比例在20%左右)。2、旧贷款到期为新增贷款提供空间,最为明显的是银行票据,银行在这些短期票据到期后可以腾挪转换为一般贷款。3表外业务,信贷承诺和委托理财等表外业务也能提供信贷支持。专家个人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在8%以上没问题,信贷资金也能支持这个增长率。
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银行大量放贷的风险。1)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这是系统性风险,赌中国经济的明天。
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的较大比例流入政府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最大风险是透明度低,银行在与地方政府打交道时,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真正了解政府的资信状况以及其内部运作状况。银行出于做规模的冲动抢这些项目,也没有做详细的尽职调查。这些贷款是有系统风险的,是银行在赌中国经济的明天,尤其是内地经济。2)中长期贷款的风险。中长期贷款余额比例从90年代末的25%上升到现在的51%,固定资产、项目贷款等这些中长期贷款的还本付息的能力的判断相对较难,同时也加大监管部门收回流动性的难度,不然容易形成“半截子工程”。..票据融资的去向。央行曾对票据融资的去向进行了调研,主要的去向是:1)替代短期贷款,票据贴现成为其载体;2)用票据形式支持中小企业贷款;3)项目贷款的前期贷款;4)存在“空转”现象,缺乏真实贸易背景,银行亏本做大规模;5)流向股市和楼市。
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的重要性。今次欧美金融危机之前,主要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表现良好,但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不代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系统性风险面前,单个金融机构难于独善其身。所以欧美现在开始强调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的重要性,逆周期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在监管体系、会计政策和资本金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弹性,相机监管。央行正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