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宏观经济及政策评论】
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生产的传导效应——2次石油危机时期日本经验研究
1、控制通胀成为了日本70年代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60年代日本金融政策主要是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70年代之后是保持长期的物价安定和调节短期的经济景气。
2、控制货币供给量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主要手段
第一次石油危机前期,日本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加已经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的上升,石油价格的上涨只是激化了通胀的再次上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正是提前控制了货币供给量,日本才没有受通胀很大影响。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量的相关性要远高于石油价格和美元指数。 3、金融政策对物价传导的实证分析
二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的上游行业对利率的敏感性要远高于下游行业。生产商品和建筑商品是首先上涨并涨幅较大,而消费商品和资本商品是追随者,并且涨幅较小;从紧缩性金融政策开始,生产商品和建筑商品从顶峰到最终下跌滞后12个月左右,消费商品和资本商品滞后18个月左右。 4、80年代之后日本低通胀的原因
一,80年代的货币供给量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二,日元的快速升值;三,劳动力的所要求的实际工资增长率一直低于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的上涨。 5、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从日本的金融政策以及传导效果来看,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主要是:首先,在控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下滑的两难选择中,要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首位;其次,在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中,控制货币供给量应该是最重要的;同时,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速需要根据当时通货膨胀的表现来进行微调,但趋势不应该发生变化;结合日本70-80年代的经验,防止名义工资增速过快而导致与通胀螺旋式上升以及适当的本币升值也是抑制通胀的重要手段。而中国的通货膨胀一般滞后于货币供给量12个月,日本从最初的加息到最终物价下跌,生产商品的价格上涨一共持续了12个月,资本商品需要17个月等经验并非一定会在中国的未来发生,但这完全能够说明通胀的回落是一个长期态势。 相关研究报告下载:
长江证券晨会纪要.pdf (383.8 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