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瓜州的经验,如果电价达到0.5元或者0.6元以上最好。 ” 瓜州县发改委韩明文说,如果按照0.52元/每千瓦时计算,瓜州的风电项目投资回报期在20年。
这是一个漫长的投资周期,但丝毫不能抑制资本的涌入热情。
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来自于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有一致观点说, “ 我国政府已经将发展清洁能源纳入国家战略,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相对于其他清洁能源,风能的开发利用最具产业化前景。 ”
而更深层面的利益来自于对风电补贴的追逐 —— 业内判断,一方面国家对新能源的政策性驱动加大已是趋势,而风电发电成本过高的现实必然促使国家出台更有力度的补贴政策,否则 “ 风电企业的大面积亏损甚至停产 ” 将会挫伤整个产业的积极性,这显然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因而 “ 可以预见的是,国家会针对新能源项目出台更具刺激性的政策 ” 。
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至少在纸面上,还没有看到一丝迹象。但即便如此,有关 “ 风 ” 的宏大图景正在全国展开。
而在地方政府层面,风电产业所能带来的庞大资金以及看得见的税收收入,已经足以使其创造条件为电力企业提供方便。
仅以瓜州为例,目前其风电产业相关税收每年约2000万至3000万。但到2015年如期建成825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后,仅在税收一项,当地预估就能达到6亿至7亿元。
地方利益、企业热情就是在这样的场景预期下纠结。而最终的实际产出,却只能维系于某项不确定的产业政策出台。
已经有报告显示,这种对 “ 风 ” 的掌控欲望正在形成过热的迹象。无论是在内蒙古还是其它地区,都有风机安装完毕却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无法并网的实例。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分会的初步调查显示,由于中国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普遍不足,盲目追求速度,全国70%至80%的风电场发电量都远低于可行性研究时的预测水平。甚至一些匆忙上马的风电项目原本就缺乏严谨的可行性研究,大部分风电运营商将长期在亏损和微利中挣扎。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马学禄对本报说,产业发展初期肯定会付出一定代价,靠市场调节会起到作用。
但在一片狂热之中,没有人留意这些微妙的信号。
风来,吹过玉门关。在酒泉, “ 陆上三峡 ” 的建设已经火热展开。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有消息说,一个更大规划的 “ 海上三峡 ” 风电项目也在逐步实施中。 |